📧Email:[email protected] 📞WhatsApp:+8617610250579 🗺️Adress:Yicuiyuan 2-1-201,Jinye Road,Gaoxin,Xian,Shannxi,China

China FS Cosmetic IngredientsCosmetic Ingredients Supplier and Manufacturer
Phone/WhatsApp+8617610250579

护肤品配方骨架——七大配方体系

October 2, 2023

市场上护肤品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如何选择?其实护肤品的区别,归根结底就是配方的差异!今天可竹就给大家做个简单科普,让你能够了解自己护肤品的主要成分1、“乳化体系”正常情况下,水合油是互不相溶的,为了让他们稳定的存在,就需要一个“第三者”,既和油亲近,又和水亲近,也就是乳化剂。我们的皮肤日常是会缺水缺油的状态,这时候乳化剂就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稳定配方体系。而根据乳化体系的不同,还可以影响护肤品的稳定性和肤感:一般来说,油包水的体系较滋润,而水包油的体系较清爽。但是有时候呢如果乳化剂没办法长时间的抓住水和油,就会出现水油分离的状态,也就是常见的分层。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靠第二个体系2、“增稠体系”增稠剂呢可以减少乳化体系的流动性,确保整个体系的稳定。好的增稠体系可以大大延长产品的分层时间,并且明显改善质感。3“防腐体系”主要抑制护肤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延长功效维持时间4、功效体系包括很多方面:美白、抗衰、祛痘、保湿……是在化妆品配方中,具有功效作用的一种或者多种原料所组成的配方体系;核心就是确定目标,根据肌肤问题产生的机理及原因,提供对应的解决办法。5、“安全保障体系”由于气候、环境的影响和护肤品类的日益丰富,敏感皮肤也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降低护肤品对脆弱敏感肌肤的刺激,“安全保障体系”应用而生!流行病学的大数据统计研究表明,敏感肌肤产生的主要原因,除了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就是护肤品使用不当,于是,护肤品中添加一些舒缓成分,如,甘草酸二钾,红没药醇等,降低皮肤的敏感度。6、感官修饰体系着色剂,通过一些特殊的颜色,给予消费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倩碧大黄油,让人产生“黄色的油”,这样的联想,都是“着色剂”的功劳!而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香精”。值得说明的事,虽然国家法规已经明确规定和限制香精的添加种类和含量,但敏感皮肤还是不建议使用富含香精的护肤品,易引起过敏,而健康皮肤则不需过度担忧。7、抗氧化体系护肤品抗氧化体系,是防止其成分氧化变质的一类添加剂,主要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另外我们还可以应用护肤品配方查询工具,来查询护肤品成分网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除了防腐剂和香精,这个成分也必学!

除了防腐剂和香精,这个成分也必学!

October 2, 2023

假如世界上没有颜色,那万事万物一定会千篇一律,毫无生机。颜色是重要的感官指标之一,在食品或者化妆品中,不同颜色的会引起人们对其成分、味道甚至功效的不同联想。 随着“无添加”概念的普及,“色素”早已被消费者视为洪水猛兽。色素是什么,色素到底有什么风险,是不是天然色素就更安全? 01 化妆品用着色剂 着色剂是使物品呈现需要的颜色而在其中添加的物质,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有机合成色素(包括染料、色淀、颜料)、无机颜料和天然色素。 02 着色剂的风险 目前,尚未发现着色剂对人体有何益处。据统计显示,色素是化妆品原料中除香精和防腐剂外,能引起皮肤功能障碍的原因,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积累性伤害。 色素沉积可能与合成色素的光敏反应有一定的关系,甚至有时会伴有皮肤潮红、丘疹等炎症现象,致敏染料还会引起皮肤烧灼、瘙痒、表皮脱落等过敏症状,部分活性染料会引起人的呼吸道和粘膜等吸入性过敏。 除此以外,合成色素还可能存在遗传毒性、致癌性及联合毒性。 03 天然色素更安全吗? 天然色素是从动物、植物、微生物或微生物代谢产物中提取出来的,且大多数具有营养保健功能。 但是,天然不等于完全无毒害。 天然色素的萃取、纯化过程可能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有些天然色素的成分、化学结构不明晰,典型的毒理学数据尚未给出,也可能存在未知毒性。所以,天然色素的安全性和毒理学评价还有待更深入的调查。 国际上以ADI值(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最大允许摄入量)判定色素的安全性,ADI值越大越安全。 但是,天然色素着色力、耐光、色泽鲜艳度并不理想,且价格昂贵,实际应用存在一定局限。相信,安全性高的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的研究和开发一定会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 04 着色剂相关法规 着色剂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已经得到长期密切的研究和关注,各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安全风险较高的着色剂作出限制,在各法规中,往往以禁用、限用、准用组分列表等形式,对色素进行分类管理。 中国依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规定,目前准用着色剂有157种,并将色素的用途分成四类,分别是:各种化妆品、除眼部化妆品之外的其他化妆品、专用于不与黏膜接触的化妆品、专用于仅和皮肤暂时接触的化妆品。 各国对于着色剂的把控尺度有所差异,但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和标准内合理使用色素,基本上可以认为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如果不选择色素,那安全性肯定会更高。 鹿茸也是今天才后知后觉,小时候妈妈不许随便吃零食真的是太对了,谢谢妈妈!但又回忆了一下自己这几十年塞下的那些垃圾食品,阳康的身体好像瞬间又不好了,哎~ 参考文献: [1] 钱晓燕. 化妆品中有机合成着色剂分析方法的研究[D]. 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 2014. [2] 胡梦坤, 王震宇, 董娇. 食用色素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9, (4): 47-48. [3] 汪文秀. 人工合成色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天然色素的应用前景[J]. 食品安全导刊, 2019, 9: 72-73. [4] 周琪, 赵由才. 染料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5, 22(3): 229-231. [5] 朱海英. 食品安全法背景下食用合成色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武汉: 武汉工业学院, 2011.

化妆品中常用的着色剂

October 2, 2023

着色剂是指能改变化妆品自身颜色或皮肤颜色的原料,也叫色素。根据溶解性的不同,着色剂可以分为染料、颜料以及色淀等。 染料是能溶于水或有机溶剂,使溶液着色的化合物。颜料是不能溶于溶剂,通过分散在基质原料中使产品着色的化合物。常见的有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铁、珠光颜料等。色淀是色素的不溶性盐。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化妆品准用着色剂(表6)中列明了157种化妆品准用的着色剂,其中常用的着色剂只有十几种,下面列出了一些化妆品中常用的着色剂: 着色剂索引号 着色剂索引通用名 颜色 着色剂索引通用中文名 使用范围 CI 77891 PIGMENT WHITE 6 白 颜料白 6 (二氧化钛, TiO2) 各种化妆品 CI 77491 PIGMENT RED 101,102 红 颜料红 101, 102 (氧化铁, Fe2O3) 各种化妆品 CI 77492 PIGMRNT YELLOW 42, 43 黄 颜料黄 42, 43 (FeO(OH).nH2O) 各种化妆品 CI 77499 PIGMENT BLACK 11 黑 颜料黑 11 (FeO+Fe2O3) 各种化妆品 CI 77019 PIGMENT WHITE 20 白 颜料白 20(云母) 各种化妆品 以上仅列出部分常用化妆品着色剂,更多原料可参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

化妆品增稠剂有哪些?

October 2, 2023

黄原胶,AVC增稠剂,高分子纤维素等。 1、粘稠剂是化妆品加工当中常会添加的一种物质,粘稠剂的主要原料为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能够在水中能膨胀形成凝胶,所以在很多化妆品中被用作为粘合剂、增稠剂、悬浮剂和助乳化剂等。 2、化妆品增稠剂、该剂是一种使用无机盐氯化钠的增稠剂体系,除了应用在化妆品上还可以用于日化体系和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体系, 具有高效增稠的效果。该增稠剂是一个无毒无味的化工产品,使用后不会对皮肤有任何的影响,PH值应用范围宽。 3、增稠剂可以分为天然 (如黄原胶)、半天然(如纤维素醚)和纯合成(如聚丙烯酰胺) 三类。化妆品加工用到的粘稠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高安全性、无色、无味、无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变质、不分解、不受外界条件如光、热、微生物等的影响,贮藏性良好。溶解性良好,容易操作管理。

面膜中常见的16种增稠剂

面膜中常见的16种增稠剂

October 2, 2023

增稠剂,顾名思义就是增加粘度,是液体具有一定的稠度,使体系均匀稳定,增加悬浮性。 增稠剂是各类化妆品配方的骨架结构和核心基础,对产品的外观、流变性质、稳定性、肤感等都至关重要。选择常用和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增稠剂,配制成不同浓度水溶液,测试其黏度、p H等理化性质,并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对其外观、透明度以及使用时、使用后的多项肤感指标进行感官测试,总结出面膜中常见的16种增稠剂。 小仙女们快看看自己使用的面膜中有没有这些成分吧,你还见过其他的增稠剂,也可以评论补充哦

化妆品增稠剂有哪些类别?

化妆品增稠剂有哪些类别?

October 2, 2023

增稠剂是各类化妆品配方的骨架结构和核心基础,对产品的外观、流变性质、稳定性、肤感等都至关重要。选择常用和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增稠剂,配制成不同浓度水溶液,测试其黏度、PH等理化性质,并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对其外观、透明度以及使用时、使用后的多项肤感指标进行感官测试,查找文献对各种类增稠剂进行总结和概括,可为化妆品配方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增稠剂分述 能够作为增稠剂的物质很多,从相对分子质量看有低分子增稠剂,也有高分子增稠剂;从功能团来看有电解质类、醇类、酰胺类、羧酸类和酯类等等。下面按化妆品原料的分类方法对增稠剂进行分类。 1. 1低分子增稠剂 1.1.1 无机盐类 用无机盐来做增稠剂的体系一般是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体系,最常用的无机盐增稠剂是氯化钠,增稠效果明显。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电解质的存在使胶束的缔合数增加,导致球形胶束向棒状胶束转化,使运动阻力增大,从而使体系的黏稠度增加。但当电解质过量时会影响胶束结构,降低运动阻力,从而使体系黏稠度降低,这就是所说的“盐析”。因此电解质加入量一般质量分数为1%-2%,而且和其他类型的增稠剂共同作用,使体系更加稳定。 1.1.2 脂肪醇、脂肪酸类 脂肪醇、脂肪酸是带极性的有机物,有文章把它们看成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因为它们既有亲油基团,又有亲水基团。少量的该类有机物的存在对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omc及其他性质有显著影响,其作用大小是随碳链加长而增大,一般来说呈线性变化关系。其作用原理是脂肪醇、脂肪酸能插入(参加)表面活性剂胶团,促进胶团的形成,同时由于该极性有机物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碳氢链间的疏水作用加极性头间的氢键结合),使两分子在表面上定向排列得很紧密,大大改变了表面活性剂胶束性质,达到增稠的效果。 二、增稠剂的分类 2.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2.1.1 无机盐 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单乙醇胺氯化物、二乙醇胺氯化物、硫酸钠、磷酸三钠、磷酸氢二钠和三聚磷酸钠等; 2.1.2 脂肪醇和脂肪酸 月桂醇、肉豆蔻醇、C12-15醇、C12-16醇、癸醇、己醇、辛醇、鲸蜡醇、硬脂醇、山嵛醇、月桂酸、C18-36酸、亚油酸、亚麻酸、肉豆蔻酸、硬脂酸、山嵛酸等; 2.1.3 烷醇酰胺类 椰油二乙醇酰胺、椰油单乙醇酰胺、椰油单异丙醇酰胺、椰油酰胺、月桂酰-亚油酰二乙醇酰胺、月桂酰-豆蔻酰二乙醇酰胺、异硬脂二乙醇酰胺、亚油二乙醇酰胺、豆蔻二乙醇酰胺、豆蔻单乙醇酰胺、油二乙醇酰胺、棕榈单乙醇酰胺、小麦胚芽二乙醇酰胺、PEG(聚乙二醇)-3月桂酰胺、PEG-4油酰胺、PEG-50牛脂酰胺等; 2.1.4 醚类 鲸蜡醇聚氧乙烯(3)醚、异鲸蜡醇聚氧乙烯(10)醚、月桂醇聚氧乙烯(3)醚、月桂醇聚氧乙烯(10)醚、Poloxamer-n(乙氧基化聚氧丙烯醚)(n=105、124、185、237、238、338、407)等; 2.1.5 酯类 PEG-80甘油基牛油酯、PEC-8PPG(聚丙二醇)-3二异硬脂酸酯、PEG-200氢化甘油基棕榈酸酯、PEG-n(n=6、8、12)蜂蜡、PEG-4异硬脂酸酯、PEG-n(n=3、4、8、150)二硬脂酸酯、PEG-18甘油基油酸酯/椰油酸酯、PEG-8二油酸酯、PEG-7氢化蓖麻油、PEG-40霍霍巴油、PEG-2月桂酸酯、PEG-55丙二醇油酸酯、季戊四硬脂酸酯、季戊四山嵛酸酯、丙二醇硬脂酸酯、山嵛酯、鲸蜡酯、三山嵛酸甘油酯、三羟基硬脂酸甘油酯等; 2.1.6 氧化胺 肉豆蔻氧化胺、异硬脂氨基丙基氧化胺、椰油氨基丙基氧化胺、小麦胚芽氨基丙基氧化胺、大豆氨基丙基氧化胺、PEG—3月桂氧化胺等; 2.2 两性表面活性剂 鲸蜡甜菜碱、椰油氨基羟磺基甜菜碱等; 2.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油酸钾、硬脂酸钾等; 2.4 水溶性高分子 2.4.1 纤维素类 纤维素、纤维素胶、羧甲基羟乙基纤维素、鲸蜡羟乙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等; 2.4.2 聚氧乙烯类 PEG-n(n=5M、9M、23M、45M、90M、160M)等; 2.4.3 聚丙烯酸类 丙烯酸酯/C10-30烷基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丙烯酸酯/十六烷基乙氧基(20)衣康酸酯共聚物、丙烯酸酯/十六烷基乙氧基(20)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酯酯/十八烷基乙氧基(20)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酯/VA交联聚合物、PAA(聚丙烯酸)、丙烯酸钠/乙烯异癸酸酯交联聚合物、Carbomer(聚丙烯酸)及其钠盐等; 2.4.4 天然胶及其改性物 海藻酸及其(铵、钙、钾)盐、果胶、透明质酸钠、瓜尔胶、阳离子瓜尔胶、羟丙基瓜尔胶、黄蓍胶、鹿角菜胶及其(钙、钠)盐、汉生胶、菌核胶等; 2.4.5 无机高分子及其改性物 硅酸铝镁、二氧化硅、硅酸镁钠、水合二氧化硅、蒙脱土、硅酸锂镁钠、水辉石、硬脂铵蒙脱土、硬脂铵水辉石、季铵盐-90蒙脱土、季铵盐-18蒙脱土、季铵盐-18水辉石等; 2.4.6 其他 PVM/MA癸二烯交联聚合物(聚乙烯甲基醚/丙烯酸甲酯与癸二烯的交联聚合物)、PVP(聚乙烯吡咯烷酮)等; 2.5 表面活性剂类 2.5.1 烷醇酰胺类 最常用的是椰油二乙醇酰胺。烷醇酰胺能与电解质相容共同进行增稠并且能达到最佳效果。烷醇酰胺增稠的机理是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相互作用,形成非牛顿流体。各种不同的烷醇酰胺在性能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单独使用与复配使用其效果也不同,有文章报道了不同烷醇酰胺的增稠及泡沫性能。近来报道烷醇酰胺制成化妆品时有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的潜在危害。烷醇酰胺的杂质中有游离胺,它是亚硝胺的潜在来源。目前个人护理品工业对是否在化妆品中禁用烷醇酰胺还没有官方意见。 2.5.2 醚类 在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为主活性物的配方中,一般仅用无机盐即能调成合适的黏度。研究表明这是由于AES中含有未硫酸化的脂肪醇乙氧基化物,对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增稠作出了显著的贡献。深入研究发现:对平均乙氧基化度约为3EO或10EO时起最佳作用。另外脂肪醇乙氧基化物的增稠效果与其产物中所含未反应的醇及同系物的分布宽窄有很大关系。同系物的分布较宽时产品增稠效果较差,愈是窄的同系物分布,可得到愈大的增稠效果。 2.5.3 酯类 最普通使用的增稠剂是酯类。最近国外又报道了PEG-8PPG-3二异硬脂酸酯、PEG-90二异硬脂酸酯和PEG-8PPG-3二月桂酸酯。这类增稠剂属于非离子增稠剂,主要用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体系中。这类增稠剂不容易水解,在宽的PH和温度范围内黏度稳定。目前最常用的是PEG-150二硬脂酸酯。用来作为增稠剂的酯类,一般相对分子质量都较大,因此具有一些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能。增稠机理是由于在水相中形成三维水化网络,从而将表面活性剂胶束包含进去造成的。此类化合物除了在化妆品中用作增稠剂外,还可以作为润肤剂和保湿剂。 2.5.4 氧化胺 氧化胺是一种有极性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特征表现为:在水溶液中,由于溶液的PH值的不同,它显示出非离子性,也可以显示强离子性质。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即PH大于或等于7时,氧化胺在水溶液中以不电离的水化物存在,显示非离子性。在酸性溶液中,它显示弱的阳离子性,当溶液PH小于3时,氧化胺的阳离子性尤为明显,因此它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与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和两性离子等表面活性剂很好配伍并显示协同效应。氧化胺是有效的增稠剂,当PH为6.4-7.5时,烷基二甲基氧化胺可使复配物黏度达13.5Pa.s-18Pa.s,而烷基酰胺丙基二甲基氧化胺可使复配物黏度达34Pa.s-49Pa.s,后者加入食盐也不会降低黏度。 2.5.5 其他 少数甜菜碱和皂类也能作增稠剂,其增稠机理和其他小分子的作用类似,都是通过与表面活性胶束相互作用达到增稠的效果。皂类可用于棒状化妆品中的增稠,甜菜碱主要用于表面活性剂水体系中。 2.6 水溶性高分子增稠剂 许多高分子增稠剂增稠的体系不受溶液的PH值或电解质浓度的影响。另外,高分子增稠剂需较少的量就能达到所需要的黏稠度,比如一个产品需要表面活性剂增稠剂如椰油二乙醇酰胺的质量分数3.0%,达到同样的效果仅需纤维素聚合物0.5%即可。大部分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在化妆品工业不但用来作增稠剂,而且用来作悬浮剂、分散剂和定型剂等。 2.6.1 纤维素类 纤维素类在水基体系中是一类非常有效的增稠剂,广泛应用于化妆品的各种领域。纤维素是天然有机物,它含有重复的葡萄糖苷单元,每个葡萄糖苷单元含有3个羟基,通过这些羟基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衍生物。纤维素类增稠剂通过水合膨胀的长链而增稠,纤维素增稠的体系表现明显的假塑性流变形态。使用量一般质量分数为1%左右。 2.6.2 聚丙烯酸类 聚丙烯酸类增稠剂的增稠机理有2种,即中和增稠与氢键结合增稠。中和增稠是将酸性的聚丙烯酸类增稠剂中和,使其分子离子化并沿着聚合物的主链产生负电荷,同性电荷之间的相斥促使分子伸直张开形成网状结构达到增稠效果;氢键结合增稠是聚丙烯酸类增稠剂先与水结合形成水合分子,再与质量分数为10%-20%的羟基给予体(如具有5个或以上乙氧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结合,使其卷曲的分子在含水系统中解开形成网状结构达到增稠效果。不同的PH值、不同的中和剂以及可溶性盐的存在对该增稠体系的黏度有较大影响,PH值小于5时,PH值增大黏度升高;PH值在5-10,黏度几乎不变;但随着PH值继续升高,增稠效率又要下降。一价离子只降低体系的增稠效率,二价或三价离子不但能使体系变稀,而且当含量足够时会产生不溶性沉淀物。 2.6.3 天然胶及其改性物 天然胶主要有胶原蛋白类和聚多糖类,但是作为增稠剂的天然胶主要是聚多糖类。增稠机理是通过聚多糖中糖单元含有3个羟基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三维水化网络结构,从而达到增稠的效果。它们的水溶液的流变形态大部分是非牛顿流体,但也有些稀溶液的流变特性接近牛顿流体。它们的增稠效果一般与体系的PH值、温度、浓度和其他溶质的存在有较大关系,这是一类非常有效的增稠剂,一般用量为0.1%-1.0%。 2.6.4 无机高分子及其改性物 无机高分子类增稠剂一般具有三层的层状结构或—个扩张的格子结构,最有商业用途的两类是蒙脱土和水辉石。其增稠机理是无机高分子在水中分散时,其中的金属离子从晶片往外扩散,随着水合作用的进行,它发生溶胀,到最后片晶完全分离,其结果形成阴离子层状结构片晶和金属离子的透明胶体悬浮液。在这种情况下,片晶带有表面负电荷,它的边角由于出现晶格断裂面而带有少量的正电荷。 在稀溶液中,其表面的负电荷比边角的正电荷大,粒子之间发生相互排斥,故不会产生增稠作用。随着电解质的加入和浓度增加,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增加,片晶表面电荷减少。这时,主要的相互作用由片晶间的排斥力转变为片晶表面的负电荷与边角正电荷之间的吸引力,平行的片晶相互垂直地交联在一起形成所谓“纸盒式间格”的结构,引起溶胀产生胶凝从而达到增稠的效果。离子浓度进一步加大又会破坏结构发生絮凝导致降低稠度。这类增稠剂主要用于牙膏、香波、护发素、膏霜、乳液和止汗剂等的增稠。稠度一般随着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随后趋于平缓,流变形态为触变性。除具增稠性能外,在体系中还有稳定乳液、悬浮作用。其改性物主要是季铵盐化,改性后具有亲油性,可用于含油量多的体系。 2.6.5 聚氧乙烯类 一般把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5000的产品称作聚氧乙烯,而小于25000的称作聚乙二醇。聚氧乙烯的水溶液在质量分数为百分之几时为假塑性流体,其水溶液倾向呈黏稠状。如将浸入其中的物体从溶液中拉出,形成长拉丝和成膜。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越宽的黏稠性就越大,低相对分子质量和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聚氧乙烯黏稠性较低,其水溶液的黏度取决于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浓度、温度和测量黏度时的切变速度。其溶液的黏度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和浓度的增加而上升,随着温度上升(10℃~90℃)而较急剧下降。 聚氧乙烯水溶液的假塑性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小而降低,相对分子质量lXl05的水溶液流变性接近牛顿流体。增稠效果来源于高分子聚合物链溶解进表面活性剂体系中,增稠机理主要与高分子聚合物链有关,并不依赖于表面活性剂体系。聚氧乙烯的水溶液在紫外线、强酸和过渡金属离子(特别是Fe3+、Cr3+和Ni2+)作用下会自动氧化降解,失去其黏度。 2.6.6 其他 PVM/MA癸二烯交联聚合物(聚乙烯甲基醚/丙烯酸甲酯与癸二烯的交联聚合物)是新的一族增稠剂,在过去几年的个人护理品工业应用中它很快得到认可。它们能使乳液稳定、增稠,赋予极好的肤感,几乎感觉不到黏性。能配制成透明定型凝胶、喷发胶和乳胶,可用于增稠醇类溶液、甘油和其他非水体系,可在无需乳化剂的情况下悬浮活性组分,在牙膏中它还能起到玉洁纯的增效作用。 PVP(聚乙烯吡咯烷酮)是一种既溶于水,又溶于多数有机溶剂的聚酰胺,外观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或为透明液体,水溶性好,安全无毒,为绿色化学品。PVP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洗涤用品、饮料、纺织品、造纸、农药和印刷等行业。PVP的增稠性能与其相对分子质量密切相关,在给定浓度的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黏度也越大。PH值和温度对PVP水溶液的黏度影响都不明显,未交联的PVP溶液没有特殊的触变性,除非浓度非常高时才会有触变性,并显示很短的松驰时间。

Chat NowChat Now
WhatsAppWhatsApp
WhatsApp
WeChatWeChat
WeChat